西汉司马迁写《史记》用了13年?还差点没写完

西汉司马迁写《史记》用了13年?还差点没写完

公元前91年,长安城内一间昏暗的书房里,司马迁颤抖着将最后一卷竹简捆扎整齐。案几上堆满了散乱的史料,墙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时间线——从黄帝到汉武帝,三千年历史在这间屋子里蜷缩了整整十余年。可很少有人知道,这部后来被鲁迅称为“史家之绝唱”的《史记》,不仅创作时间远不止13年,更曾在一场飞来横祸中险些永远停笔。

1. 不止13年的“历史工程”:从家学积累到实地走访

很多人以为司马迁写《史记》只用了13年,这个说法其实来自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里“绝宾客之知,亡室家之业,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,务一心营职,以求亲媚于主上。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”的记载,后人据此推算他受刑后专心著书的时间约为13年。但实际上,《史记》的创作早在司马迁青年时期就已埋下伏笔。

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,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档案。从小在史官家庭长大的司马迁,6岁就能诵读《尚书》《左传》,10岁时已能熟练撰写古文。司马谈临终前握着儿子的手哭着说:“余死,汝必为太史;为太史,无忘吾所欲论著矣。”这份遗愿成了司马迁毕生的使命。

为了收集第一手史料,20岁的司马迁开启了为期数年的全国漫游。他从长安出发,南到汨罗江凭吊屈原,北至曲阜瞻仰孔子庙堂,东到会稽探访大禹遗迹,西到龙门考察黄河故道。在楚汉相争的古战场,他向当地老人打听项羽自刎的细节;在沛县,他收集刘邦早年“好酒及色”的民间故事。这些鲜活的见闻,后来都成了《史记》中生动的素材,比如《项羽本纪》里“力能扛鼎,才气过人”的描写,就带着现场考察的温度。

直到公元前108年,司马迁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,才正式开始整理宫廷档案,此时距离他开始积累素材已经过去了近20年。所以说,《史记》的创作是一场“接力赛”,从家学传承到实地走访,再到宫廷修史,前后跨越了三十余年。

2. 生死关头的抉择:一场冤案差点毁掉《史记》

公元前99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差点让《史记》永远停留在半成品状态。这一年,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,李陵率五千步兵配合作战。不料李陵遭遇匈奴八万主力,血战八天后弹尽粮绝,被迫投降。消息传回长安,满朝文武都在指责李陵,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他辩解,说李陵“事亲孝,与士信,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”,投降可能是权宜之计。

这番话触怒了汉武帝,他认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脱,更是在讽刺李广利(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)。盛怒之下,汉武帝下令将司马迁处以宫刑。这在古代是比死刑更屈辱的刑罚,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写道:“太上不辱先,其次不辱身,其次不辱理色,其次不辱辞令……最下腐刑极矣!”当时他曾想过自杀,但一想到“草创未就,会遭此祸,惜其不成”,便选择了忍辱负重。

展开全文

宫刑后的司马迁被调任中书令,这是一个由宦官担任的职位,虽然接近皇帝,但对士大夫来说是极大的羞辱。他把所有的痛苦和愤懑都倾注到《史记》的写作中,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支撑。在昏暗的油灯下,他常常写到深夜,竹简上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血泪。有史料记载,他曾对友人说:“我之所以忍辱偷生,就是为了完成这部书,让它流传后世。”

正是这场生死抉择,让《史记》有了超越史书的厚度。在《太史公自序》和《报任安书》中,司马迁坦然记录自己的遭遇,这种“发愤著书”的精神,也让《史记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带有作者个人情感的史书。

3. 藏之名山的智慧:《史记》如何躲过失传危机

公元前91年,《史记》终于完成,全书共130篇,52万余字,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三千年历史。但司马迁深知这部书里有很多“刺讥当世”的内容,比如对汉武帝穷兵黩武、求仙问道的批评,对项羽、陈涉等“非正统”人物的肯定,这些都可能触怒皇权。

为了避免《史记》被销毁,司马迁做了两手准备。他一方面将正本“藏之名山”,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藏在他的故乡陕西韩城的龙门山,也有人认为是交给可靠的亲友保管;另一方面,他又抄录了一份副本留在长安,希望能通过宫廷渠道流传。果不其然,汉武帝看到《史记》后非常不满,下令删减其中涉及当代的部分,甚至一度想将其全部销毁。

司马迁去世后,他的外孙杨恽发现了藏起来的正本。此时汉武帝已经去世,汉宣帝在位,政治环境相对宽松。杨恽通读《史记》后深受感动,上书汉宣帝请求将其公开。直到这时,这部历经磨难的史学巨著才真正走进世人的视野。如果没有司马迁“藏之名山”的智慧,我们今天可能就看不到这部完整的《史记》了。

4. 跨越两千年的共鸣:司马迁的坚持对我们有什么启示

今天我们读《史记》,不仅是在看一部历史书,更是在看一个人如何在逆境中坚守初心。司马迁面对的困境,比我们今天遇到的大多数挫折都要残酷得多——事业中断、人格受辱、生命受威胁,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。这种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坚持,在当代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。

很多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轻易放弃,比如坚持了几个月的学习计划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半途而废,筹备了很久的项目因为遇到瓶颈就选择搁置。但司马迁用行动告诉我们,真正有价值的事情,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坚守。《史记》不是13年写成的,而是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浇灌出来的;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,而是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必然结果。

同时,司马迁的“实录精神”也值得我们学习。他在写《史记》时,既不美化帝王将相,也不贬低平民百姓,而是“其文直,其事核,不虚美,不隐恶”。这种尊重事实、敢于说真话的态度,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。

回望司马迁写《史记》的历程,我们会发现,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,往往是一个伟大的灵魂。如果当年司马迁选择了自杀,如果他没有藏起《史记》的正本,中国史学史可能就要改写。那么你呢?如果遇到像司马迁这样的人生困境,你会选择放弃还是坚持?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。要是觉得这段历史故事有意思,也别忘了分享给身边的人,一起感受古人的精神力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内容

为什么我自拍那么丑?原因在这里
365bet下载地址

为什么我自拍那么丑?原因在这里

🕒 07-14 👁️ 9353
成语《萎靡不振》什么意思|出处来源|词义|词由
365bet下载地址

成语《萎靡不振》什么意思|出处来源|词义|词由

🕒 07-27 👁️ 6055